全国两会前夕,央行如何表态降准降息、人民币汇率和房地产回暖?
2023-03-05 11:30:18 比特币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1590篇原创文章


每年的“两会”前夕,国新办都会请重要部门的领导出席新闻发布会,释放重要的政策信号。这已经是每年全国两会的固定节目了,在这个环节所释放出来的一些信号,态度,以及表达,非常值得关注。

特别是“管钱”的部门,经济社会,谈钱不俗,当家的如何管钱,牵动着绝大多数普通民众和经济个体,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面的财富走向和发展状态。

(3月3日)上午,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专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和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集体出席,介绍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关情况。

3月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行长易纲等央行主要领导公开回应了近期的热点关切。

接下来会不会,以及何时降准降息?

人民币汇率形势如何?

房地产市场有否回暖?

怎样看待居民储蓄创历史新高?

……当然,这次发布会涉及的内容还有很多,但是对于经济社会大背景而言,都非常重要。

这篇文章,就将为各位读者朋友,复盘本次两会前夕的重要官方新闻发布会内容,集中梳理其中关于民生,经济,投资,房产等等直接关联很多普通中国个体和家庭的央行态度和表达。并对2023年接下来,中国经济环境中的一些走向和发展,进行理性研判。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

  • 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

  • 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 头条独家文章,抄袭搬运必究!(有看到抄袭搬运的读者朋友也请帮忙举报一下,原创标签只有在头条平台。感激不尽!)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选择大于努力,思维决定层次,是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的重要规则。

发布会现场(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央行最新发声!有哪些契合当下热点的态度表达值得关注?


本次国新办的发布会上,央行主要的两位领导,对当下中国经济环境中关于汇率,房地产,利率,储蓄,金融风险五个热点,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提问回复和态度表达,这里做一个极简梳理:

  • 谈人民币汇率

  •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称,近五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三度破“7”又回到“7”以下,双向波动,弹性增强,在全球各种货币中,人民币都是非常稳健的。

    “总体看,人民币汇率还会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基本稳定,有一些小的双向浮动也是市场驱动的,而这种波动对经济是有好处的,对我们的进口、出口,对大家的预期都有好处。”易纲说。

  • 谈房地产市场

  •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表示,针对房地产市场出现的调整,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去年底出台了16条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市场把它称为“金融16条”,会同相关部门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运行。

    从需求端看,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持续引导实际利率和首付比例下行,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到去年12月,新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平均利率较上年末下降了大约140个基点。除了个别的热点城市以外,绝大多数城市的首付比例政策下限已经达到全国底线。

    从供给端看,推动16条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落实,全面落实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计划,弱化金融机构的过度避险情绪,引导金融机构提供正常的融资,将房地产企业纳入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的支持范围,保持了房地产市场融资的平稳有序。同时推出了3500亿保交楼专项借款,设立了2000亿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1000亿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指导金融机构推动行业重组并购,加快风险的市场化出清。

    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和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前期出台政策的作用空间和作用效果大大改善。近一段时期,市场信心加快恢复,房地产市场交易活跃性有所上升,房地产行业尤其是优质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环境明显改善

  • 谈降准降息

  • 易纲表示,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些主要变量水平是比较合适的,实际利率水平是比较合适。

    关于降准,易纲表示,2018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实施14次降准,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5%左右降至不到8%,“不到8%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像过去那么高,但是用降准的办法来提供长期的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综合考虑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使整个流动性在合理充裕的水平上。”

  • 谈居民储蓄

  •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住户存款增加比较多,这是去年以来一个引人注目的金融指标变化。2022年,住户存款新增17.84万亿元,比上一年多增了7.94万亿,今年以来,住户存款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惯性。1月份,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同比多增了7900亿元。住户存款增加主要是受居民消费和投资状况影响,流动性偏好上升。

    随着宏观经济好转,居民的消费和投资信心都将增强,居民储蓄也将逐步回归常态。疫情防控优化后,物流、人流不畅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善,消费场景加快拓展,前期积累的预防性储蓄有望逐步释放为实际的消费需求。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出台落地,政策效果也将逐步显现。此外,经济好转以后有利于增强居民的投资信心,居民投资也将逐步回到正常水平。

  • 谈金融风险

  • 易纲表示,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整体上金融风险是收敛的。

    具体而言,易纲介绍,一是稳妥化解重点机构的风险。二是大力整治金融乱象。全面实施资管新规,压缩“类信贷”高风险影子银行规模大约30万亿元,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近5000家P2P网贷机构全部停业。三是不断完善金融风险防控体制机制。

    “总的看,中国的金融业运行是稳健的,整个金融风险是收敛的,总体风险是可控的。”易纲强调,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会同其他金融管理部门一道,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推动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的处置,对非法金融活动保持高压,压实各方风险处置的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总的看下来,本次央行领导在发布会上的表达,中规中矩,态度主线清晰,稳健风格不变,相关的表达也偏向于官方口吻,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中国而言,对于一些关键的地方,还需要进一步结合现实,进行解读。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几个直接关联民生和经济领域的关键热点,央行给出了怎样的回复?


    实际上,对于这种信息量很大,规格很高的官方表态,要进行解读,需要抓住“关联关键”,对于中国的经济环境和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来说,央行货币政策和市场管理,最直接关联的是什么?

    两个东西,一个是央行对利率的态度,一个是对核心资产行业和市场的态度。

    前者,决定了杠杆成本,也就是资金成本,结合现实的利润率,中间的利差就成为了各行各业实现生存,并且盈利发展的根基。

    后者,关乎居民财富和资产的流动性,简单来说,任何资产如果没有国家金融的支持和认可,那么这样的资产就不具备任何的流动性可言。

    这里逐一进行一个解读:

    首先是利率,关于货币政策,未来是否会继续降准降息,央行有如下表态:

    央行行长易纲:

    在利率政策上,我们要以国内经济为主来考虑问题,要保持实际利率的合适水平,适当降低融资成本。去年,我们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利率平均是4.17%,较2018年下降了1.28个百分点,我们的普惠小微贷款利率从2018年1月的6.3%下降到去年12月的4.9%,这都是历史比较低的水平。下一步的思路是,一方面,货币信贷的总量要适度,节奏要平稳,要巩固实际贷款利率下降的成果。另一方面,还要适度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作用,继续对普惠小微、绿色金融、科技创新等领域保持有力的支持力度。


    你的第二个问题,是会不会降准降息。我们认为,目前我们货币政策的一些主要变量的水平是比较合适的,实际利率的水平也是比较合适的。至于降准,2018年以来我们14次降准,这14次降准大概是把平均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近15%降到了不到8%,降了7个多百分点的法定准备金率。过去五年,通过14次降准,不到8%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像过去那么高了,但是用降准的办法来提供长期的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综合考虑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使整个流动性在合理充裕的水平上。

    央行副行长刘国强:

    关于降息相关的问题。刚才易行长已经说了,去年我们的企业贷款利率是4.17%,创历史新低,今年人民银行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货币政策总的取向,但是具体的政策工具怎么使用,要综合考虑,相机抉择。


    一是坚持以我为主,把国内的目标放在首位。从目前来看,国内的经济好转是肯定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所以下一步我们将加强调研,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的变化和需要,统筹增长和物价,适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工具。二是统筹短期和长期,强化跨周期调控和逆周期调节,坚持正常的货币政策,保持正利率和向上的收益率曲线,不大水漫灌、不大收大放。三是统筹国际与国内,既立足国内,调控有度,又密切关注国际动态,加强预期管理,兼顾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信息量很大,建议大家多读几遍,加深理解。

    两个明确的态度释放,一个是2023年继续宽松,在降准降息这件事上面“空间不大”;

    另一个,是2023年的货币基调,不会有大水漫灌、大收大放。

    这是偏向于保守,偏紧的一个货币政策态度表达。虽然国家的官方表达,从来都不会斩钉截铁,盖棺定论,也就是历来不会把话说“透”、说“绝”,但是主线态度,其实已经足够说明很多问题,毕竟稳健的风格是保障过去中国经济一路平稳前行的重要基础。

    易纲在发布会上4次提到了“币值稳定”,这也是近年来央行一再强调的理念,相信它来自最高层。

    他强调“保持币值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物价稳定,二是汇率基本稳定。

    既然高度重视币值稳定,那么货币超发就不会太多,会时刻考虑“度”。

    其次是关于房地产,也就是居民财富高度集中的资产领域,这次央行的表态,非常有看点:

    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会上点名指出了某头部房企,用了从“高血压”变成“中风”来形容。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有几点值得关注,一是直接点名恒大、二是由“高血压”变成“中风”的比喻、三是中长期需求中枢水平下移,这意味着恒大的问题和结果可能已经相对明确、不会太好,毕竟“中风”无法根治,恒大很难脱险。

    事实上,出于“挤泡沫”的初衷,2021年出台了“三道红线”和“五档分类”,调控效果是显著的;

    房地产金融泡沫风险得以实质性扭转,但房企由于长期依赖“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经营模式,长期积压的问题也暴露出来了,对楼市信心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房地产风险直到2023年都还没完全出清,“保交楼”任务今年还得继续,更重要的是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安全还是主线,稳定还是要求,风险还是存在,至于当下楼市的复苏和回暖迹象,实际上从央行的角度,仅仅只是提了一嘴,承上启下,画风转换的很快:

    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在发布会上表示:

    从2021年下半年以来,以恒大为代表的部分房地产企业由于长期“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经营,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资产负债表持续处于高风险状态,最终不可持续出现风险。我们比喻,从“高血压”变成“中风”

    加上房地产市场中长期需求中枢水平下移,以及持续三年的疫情冲击对就业、收入预期影响较大,多重因素的叠加放大了房地产市场风险的外溢性。

    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和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前期出台政策的作用空间大幅改善,近期房地产市场交易活跃性有所上升,房企尤其是优质房企融资环境明显改善。

    下一步将坚持“房住不炒”定位,认真总结和吸取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经验和教训,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支持新市民住房需求,支持租购并举制度,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总的来看,从利率和房地产两个直接关联民生经济的角度,央行在2023年所表达出来的态度,还是偏向于谨慎,稳健,以及关注风险消化的主线,并没有具备确定性的支持和刺激态度。这一点很重要。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结合现实,研判走势:2023年接下来,中国国内经济将迎来怎样的货币政策环境?


    2023年接下来,中国的货币政策环境走向,实际上需要结合现实几个维度的情况来看。

    一方面,是中国最大的外汇储备关联的美元,对应的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走向;

    国内人民币的发行和流通有很大一部分,是受到这个因素的影响的,外汇占款发行(被动)——企业出口商品,收入美元,然后到中国人民银行换人民币在国内使用,这部分人民币就是外汇占款方式发行的新人民币。

    一方面,2023年,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走向,也是一个对国内货币政策形成钳制和干扰作用的因素。

    特别是美国已经公开表达,通过众议院涉台法案威胁中国要在全球金融和结算领域发起可能的攻击,这是风险因素。

    一方面,是当下的利率从国家角度来看,已经处于历史低位,货币发行总量,也居于历史高位。

    最后一方面,是中国国家长期以来对于通胀的警惕,以及房住不炒的态度坚决。

    所以,基于以上几个维度的现实情况,结合当下中国经济复苏需求来看,2023年接下来的货币政策,有以下几点理性研判:

    第一,中国货币宽松和放水的峰值,可能已经在2022年完成,2023年全年的目标,应该是消化2022年增发的货币;

    第二,在房住不炒和住房新模式的主线下,房地产经济和楼市在2023年接下来的时间里面,不会产生过于明显的货币现象,而主要集中在流动性和风险消化效率提升的领域。

    第三,稳健的货币政策主线,决定了2023年即使存在物价上涨的市场表现,但是从整体来看,基调还是温和和可控的,从市场角度来看,偏向于中性。

    第四,对于存量特征明显的经济阶段,需要警惕针对居民部门的各种金融风险,陷阱还有骗局,实际上2023年开始已经有各类升级版本的金融骗局开始陆续出现,“宁德时代”APP事件或许就是一个重要信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综合研判看下来,2023年,货币政策基调实际上对经济走向,已经有了明确的主线定位:

    延续2022年提出的“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从中国货币增发的逻辑出发,谈几点个人的思考和观点


    对于官方表态和相关信号的解读,难免内容烧脑,分析枯燥,但是又至关重要。

    回到现实经济和普通人角度,该如何把握关键,看清方向,更具有实用性。

    文章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个中国货币增发逻辑,并且谈几点个人的思考观点。

    首先来说,在中国经济环境中,有两个普遍的误区认知,一个是中国的利率环境是否相较于全球其他国家太高?

    另一个就是2022年高M2增长的情况下,2023年中国是否会有通胀风险?

    实际上,在货币管理这个事情上,中国有中国的特色和模式,特别是货币增发的逻辑,值得给大家进行一个普及。

    利率高低,没办法平行比较,实际上要看GDP的增长情况;

    而通胀风险,实际上在中国就是一个伪命题,这个我会专题写一个文章和大家进行讨论,这里只说货币增发的逻辑。

    严格来说,增发多少货币这个说法已经过时了。

    中国的央行的逻辑更多的是影响整个经济环境的宽紧,信贷可得性的难易。

    如果利率低,信贷环境宽松,货币就容易变多。如果利率高,信贷环境紧,货币就容易变少。信贷创造本身其实是依赖于市场主体的需求,真正提供流动性的是商业银行。央行主要是从供应,而且是根源上调节商业银行手中有多少弹药。

    货币数量在央行只是一个数字,实际上经济环境中的增量货币,也就是会造成物价波动,甚至是通胀出现的增量货币,只有人们都去银行贷款,这部分信贷才会被创造出来并流向市场。

    2023年消费领域的上涨,本质上是需求和市场的博弈,是经营环节对因为疫情“失去的三年”的报复性利润诉求造成的,而不是货币现象,这一点非常重要。

    所以,从几个现实的经济角度,基于以上的本质和逻辑,谈几点个人的观点:

    1,对于楼市和房价而言,提前还款潮和居民储蓄持续增加的势头没有扭转以前,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爆发性增长的可能。

    国家在央行创造的货币,如果不能变成居民和企业部门的负债,是无法在经济环境中产生货币现象的,其实从2022年国家态度就能看出来,房住不炒,让刚需和改善释放,才是主线,而这样的主线,在2023年依然得到了延续。

    2,对于金融市场,特别是国内A股市场来看,2023年是一个结构性机会市场,而不存在全面上行的确定性。

    究竟是金融市场反哺实体经济,还是实体经济助推金融市场,有一说一,这个问题不是2023年的当下中国金融市场已经能玩明白的,短期情绪博弈,中期业绩表现,长期竞争力博弈,实际上中国金融市场第一阶段都还没走完。一些本质很难短期就能得到改善。

    3,对于实体经济环境来说,2023年,不是政策说话,而是市场说话。

    除非是在一些特定的,对于国家博弈和技术突破有直接关系的行业和领域,否则常态化的实体经济,当市场经济供需无形之手发挥作用的时候,有形之手就必然会降低影响。

    4,对于消费领域来说,温和通胀是2023年的主线,而且,消费领域的温和通胀也将成为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就是对两会前夕,央行在国新办发布会上的表态和释放出来的信号,进行的专题梳理和分析解读内容,和各位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看文章赚金币

了解详情

0/1
阅读文章 +1
每日阅读10篇文章到页末领分
评论0
请先 登录 后发表评论~
avatar

比特币

个人认证

广告

0

点赞

0

评论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