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26日,由于诸多巧合与操作失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反应堆发生了爆炸,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核泄漏事故,也就是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
在事故发生之后,前苏联立即使用石棺对4号机组实行了封闭停运,并组织当地居民迅速撤离,时至今日,距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已经过去了将近40年,那里仍旧是一片人类的禁区,但动物却早已在那里安了家,既然动物能够在那里生活,为什么人类不行呢?关于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消除一个误会,那就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在事故发生之后并非就此没有人了,只是没有普通居民而已,工作人员依旧是需要在那里工作的。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共有4个机组,4号机组在1986年发生爆炸之后就迅速被封闭停运了,但是其余的三个机组仍在工作。
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后的第五年,也就是1991年,2号机组发生火灾,因最终无法修复而被迫停运。又过了五年,1996年的时候1号机组服务期满永久停堆,2000年的时候,最后剩下的3号机组也退役了,至此,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才算是彻底结束了它的使命。由此可见,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直至2000年,这14年的时间都需要有工作人员继续维持核电站的运行,所以这期间切尔诺贝利一直都是有人的。
这些在切尔诺贝利工作的人员难道不怕辐射吗?
我们无法得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内部长期的放射性剂量数据,但根据以前测量并公布过的一些数据来看,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内部控制室内的放射性剂量应该长期维持在每小时20微西弗以上。一小时20微西弗,按照一天工作8小时来计算,那就是160微西弗,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对于放射性人员职业照射剂量有一个建议上限值,就是连续5年平均每年不得超过20毫西弗,1毫西弗等于1000微西弗,计算一下可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工作人员如果每年工作时间超过了125天,那么所受到的辐射剂量将会超标,很显然,在切尔诺贝利内工作是有风险的。
显然,切尔诺贝利内部的放射性剂量是要高于其它地方的,但为了继续运行核电站,就必须要有人在那里工作,至于普通民众,当然还是远离此地更加安全。
既然人类不适合在那里居住,为什么动物却把那里当成了乐园呢?不同的生物对于辐射的耐受能力是完全不同的,在自然界之中,抗辐射能力最差的应该就是真菌和藻类了,只需要0.01伦琴的放射性物质照射量就可以将它们杀死,伦琴与我们刚才所说的微西弗的关系是1:10000,也就是说10000微西弗,即10毫西弗等于1伦琴,0.01伦琴即为100微西弗,由此可见将食物放置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内部,应该是不会发毛的。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说越简单的生命形式抗辐射能力就越弱。
与哺乳动物相比,昆虫无疑是相对比较简单和低级的生命形式,但它们的抗辐射能力却要显著优于哺乳动物。一般人在接受了600伦琴的辐射量后必然会死亡,而一切抗辐射能量较强的哺乳动物,比如大白鼠对辐射的耐受力可以达到1000伦琴,但这与昆虫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昆虫普遍具有极强的抗辐射能力,而寄生蜂显然是其中的佼佼者,研究发现,寄生蜂在接受了180000伦琴的照射之后,依旧没有死亡,而要杀死一只纤毛虫更是需要高达350000伦琴。
昆虫的抗辐射能力为何如此之强呢?
其中的内在原理目前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生物体内氧浓度越高,对辐射就越敏感,而昆虫有着独特的呼吸系统,既不是靠鳃,也不是靠肺,而是依靠遍布周身的气门直接将氧气送往身体的各个部位,也许正是这种独特的呼吸方式提高了昆虫的抗辐射能力,当然,这绝不是唯一的原因。其实,动物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抗辐射能力有多强,甚至于根本就不知道辐射是什么,它们之所以能够把切尔诺贝利当成乐园,主要是因为它们并不知道那里存在的危险,它们只知道那里没有人类的干扰,是一片安全的净土。
看文章赚金币
杨帆东湖13720200 2022-02-11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