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强如NBA,排个赛程也这么多槽点?
2023-08-22 09:20:32 小神仙神推

按惯例,NBA在8月中旬发布了下赛季的赛程表。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大概讲的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NBA作为一个拥有30支职业球队2个分区500多名运动员的顶级职业体育联盟,想让大家都发财,必须要预,必须要有计划。

这个计划就是我们熟悉的赛程,看起来一张简单表格罢了。但这份表格需要设计好如何将1230场比赛合理地塞进6个月时间跨度里去,还要兼顾到1个全明星周末、1个足够吸睛的揭幕战之夜和若干诸如圣诞、春节、圣帕特里克之类的重要节日,1个宿敌周,有些球队还要去打海外战……考虑的边界条件越多,制定一份NBA赛程表就没想象中那么容易了。

首先要满足一些基本条件。每支球队要打82场比赛,主客场对半开,具体安排下来,每支球队要和同赛区的球队打4场,和所在东西半区非同赛区的球队中的6支打4场,剩下还有4支球队只打3场。而到底哪些球队打3次,哪些打4次,另外还有个5年滚动计划。最后就是东西半区球队各自对上2场。


这些比赛就组成了一支球队常规赛82场的全部。而在接下来的2023-24赛季,又增加了一个杯赛,30支球队被分为6个小组,每支球队要打4场小组赛,2个客场2个主场,合计60场小组赛,接下来是6轮淘汰赛,以上比赛全部计入常规赛场次,唯有最后的冠军赛不计入常规赛场次。

然而,现实情况是联盟各队的球馆多半并不专属篮球,其中有10支球队的主场和NHL联盟球队共用,除了避开冰球比赛的夜晚外,还要考虑一些大型演唱会、集会需用球馆时的让步,当一些地方特色节目需要征用球馆的时候,球队会被安排连续的客场,譬如圣城牛仔节开始之后,马刺就必须离家出走。另外还要尽量避免在一些肯定赚不到钱的日子里开店,譬如美国大选、NCAA决赛、平安夜、感恩节之类的。

因此,每支球队会在前一年常规赛结束前一个月提交一份日期清单到联盟,里面要列出主场球馆至少50个可供NBA比赛的夜晚,其中还至少需要包括4个球馆可用的周一和周四。4个球馆可用的周四主要是为了满足NBA转播商TNT的重点转播日(一般安排两场比赛连播)需要。


根据这些球队提供的清单,赛程就可以开始安排了,接下来才是真正有难度的地方,如何安排好30支球队的82场球?

这里有一个基本的大原则,商业联盟要算经济账,本质上还是个地理问题,倒不是说旅行开支在整个球队运营成本上占了多大份额,关键问题在于比赛的质量。美国本土横跨西五区至西八区合计四个时区,无论当代交通如何便利,舟车劳顿对于职业球队的影响总是会客观存在,客场背靠背第二场打歇了3天的主队显然不够公平,也会影响到球队在球星出场时间上的安排,有时候连续客场最后一战可能就让球星歇了,显然不利于主场球队卖票,也不会让那些花钱买联盟通的球迷感到满意。


联盟在优化赛程方面没少下功夫,包括疫情时代遗传下来的“让背靠背比赛发生在同一个球馆中”等手段效果相当不俗。而自2014年将常规赛开始日期提前之后,“5天4赛”就成为了历史,但在缩水赛季中,我们还是会看到一些“背靠背靠背”听起来像是台湾同胞在骂街的残酷赛程。但总体来说,背靠背的场次还是在近几年“负荷管理”的大背景下逐步减少,从2004-05赛季至2014-15赛季10年间,每支球队在完整赛季中平均要打20次背靠背,但到2018-19赛季,没有一支球队打了超过15次背靠背,平均数在13.3次,接下来疫情两年缩水赛季,背靠背场次有所提升,但在上赛季和即将到来的新赛季,背靠背场次又降低到2018-19赛季水平。

根据测算,如果还想进一步压缩背靠背比赛,要么继续延长常规赛长度,要么缩减比赛总场次。另外一个足以证明近年来赛程优化效果的数据是里程,2022-23赛季球队平均外出里程是42000英里,比五年前少了4000英里。4000英里就是6437公里,从中国最西的新疆乌鲁克恰提驱车到最东的黑龙江抚远,差不多也就是这个距离。


但无论联盟如何努力,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令所有人满意的赛程计划,可以想见未来也不会有这样的完美计划。毕竟仅仅一支球队在6个月内安排82场球就有10的115次方种可能,而宇宙中原子数量约为10的78次方,那么再兼顾到其他球队日程上的需求,规划的复杂性不言而喻。整出一张像样的赛程表已经是竭尽全力了,想要让所有球迷心满意足,不跑到论坛上描述一个“联盟就明着在针对我主队”的阴谋论故事差不多接近天方夜谭。

反正我看下来,觉得他们制定赛程挺不容易的。更何况,多年以来,这里面并没有所谓的“他们”,只有一个“他”。

80年代初,时任联盟副总裁的斯科蒂·斯特林找到下属马特·温尼克,让他去做赛程计划。

马特问:“做这个对我有什么好处?”

斯特林循循善诱道:“你想啊,这可是一辈子的铁饭碗。”

马特就奇怪了,又问:“制定赛程怎么就一辈子的铁饭碗了?”

斯特林说:“因为不会有别人想做这事儿的。”


于是拥有统计学背景的马特开始做NBA赛程,这一做就是小30年,从来没有什么团队,一直只有他一个人在做,一直做到头衔变成“比赛计划和运营高级副总裁”,一直做到2014年他主动辞职,才终于证明斯特林所言不虚。

制定赛程可以成为一辈子的铁饭碗,反过来讲,我们大多数人又何尝不是一辈子都在尝试制定各种计划,并希望能够让自己、领导、下属、父母妻子、亲朋好友们感到满意呢?然而事实证明,我们殚精竭虑所达成的计划,往往还是会留下无数的“如果”和遗憾。

其中对于年届不惑为人父母者,所做最重要的计划之一可能就是关于孩子成长的培养。最近我和一个来自深圳的小老板聊天,说到现在的小孩学业太过辛苦,大家都卷得要死。

深圳小老板与我同龄,能做到千万身家,自是双商出众。当我滔滔不绝痛陈育儿不易自我感动几欲哽咽时,他始终能保持一个聆听者的完美姿势,除了频频点头外,脸上更是能长时间保持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间或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很沉醉,很有同理心的样子。


不知道为什么,我看到他这副模样就气不打一处来,一种屈辱感和酸溜味顿时从贲门直冲咽喉,因为我已经预先猜到他接下来会怎么描述他的育儿经:“所以我准备把小孩儿送国际学校算了,大家都不用这么辛苦。”

“大家都不用这么辛苦”的道路,我已经在不同人嘴里听过很多次了,这些人多半不会出现在我经常出现的地方,他们只是这样想了,也就这样做了。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可以看到一些迹象,当你家的5岁小孩在学习小浣熊英语的时候,人家的5岁小孩在参加平衡车大赛,当你家10岁小孩在为二元一次方程痛苦的时候,人家10岁小孩的烦恼是在网球、高尔夫和马术里到底选练哪一项比较合适,当你为了小孩子背井离乡去县区上初中的时候,人家说最重要的家庭生活还是夫妻本身而非孩子——去上国际学校吧,不用这么辛苦。

但这些只是别人生活在社交媒体上披露的一鳞半爪,剩下的事情只是我们用庄农进京式思维模式在猜测。我猜测的结论是,这些上了国际学校不用太辛苦的小孩子多半会比咱们卷到爆炸十分辛苦的普通孩子们更有前途。小老板告诉我另一个事实,他们公司体量不算很大,但今年已经有很多985毕业的本科生来报名找工作了,一份价值一万二的月工资开出去,你在深圳到底能活成什么样,大家可能已经有了一点统一的认识。

这就昭示着普通人卷到最后的另一种结局:985高校,对于绝大多数从一开始就选择卷的家庭而言,已经是天花板了,而当你摸到天花板之后可能才发现,你心心念念的天花板不过是别人的地板罢了。

到这一步,你如何能对自己精心制定并为之拼命的赛程感到满意呢?


当然这些只是老生常谈,更重要的是我和小老板探讨了一番这种卷的意识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我个人的意见也很粗浅,一切源自“安全感”。我们人类有个习惯,就是思考越多,行动越少,不止于对未来,还有对往事的反复咀嚼。无论是向前还是回溯,最终指向的结果一般都是悲观的,毕竟好事不常有,坏事在自己内心的跑马场早就不知道溜达多少圈了,多半会嵌入个人底层思维模式之中。

一个经历过94年父母国企职工双下岗的东北孩子,很难比一个改革开房之初就去南方闯荡出一片天地的商人之子更有安全感。等到这两种家庭出来的孩子也有了孩子,他们为自己下一代制定赛程的时候就会出现巨大分歧,甚至直接换赛道也是稀疏平常。普通人奋斗到指定孩子教育赛程的那一刻,即便算账发现自己不去买学区房,也能掏的出国际学校的学费,能养的起孩子学点普通体育,他也多半不会选择这样一条路,他少得可怜的“安全感”蒙蔽了他的心智,让他产生一种错觉,一种在私人社会生活中也会形成的“法不责众”观念,这种观念让他感到安全的底层逻辑就在于:既然大家都这么选,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吧?总应该会有一种神秘的强大力量会让普通老百姓苟活下去的吧?


直白点说:在常规通道上掏空6个口袋,让孩子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总能找到一份足以糊口的工作吧?

但秘而不宣的报告和周边的事实又会让普通的中年父母们陷入一种无法自圆其说的挣扎之中,最后他们在一篇篮球文章中得到了安慰:这世上本就没有什么完美的令所有人满意的赛程安排啊。

但既然选择了这样的赛程安排,一切就显得不容有失。安全感丧失的父母们总觉得这世上并没有太多退路,他们思前想后,对未来前瞻的越多,却越得到未来可能会更糟糕的预感,于是他们将此前选择的赛道视作唯一的通衢和最后的稻草,于是他们卷得更带劲了,于是他们更焦虑了。

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仔细想想,人有远虑,近忧更多,大概也算个实事求是的说法吧。

看文章赚金币

了解详情

0/1
阅读文章 +1
每日阅读10篇文章到页末领分
评论0
请先 登录 后发表评论~
avatar

小神仙神推

未认证

广告

0

点赞

0

评论

收藏

分享